总结是一种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的方式,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以下是一些备受推崇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俄国文学中的古典主义论文
俄国文学历史尽管历经了千年,不过与欧洲其他发达国家文学相比较,其独立发展的完善的历史也只有近两百年,特别是其兴盛的历史仅有一世纪。不过俄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发展却突飞猛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文学思潮,古典主义就是比较著名的其中之一。
古典主义是一个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其形成在18世纪初期,在迅速发展的民族意识和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开始在欧洲国家普及。国家的中央集权制要求对法律进行理想的解释,才能得以确立和巩固,从而让人们尊重国家的权威,以国家权益为主,让卑微的情感听命于高尚的理智。古典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文学流派应运而生。
18世纪彼得一世时期严格执行各种改革,倡导科学,简化俄文字母,出版报刊,还提倡翻译西欧著作,在俄国文学的发展中有着卓越的功勋。不过在当时,俄国文学正在古代文学迈向新的内容和形式,处于一个尚未稳定的过渡阶段,因此,产生了俄国古典主义的萌芽,逐渐出现了探讨古典主义的美学问题的理论著作。18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期,专制制度日益得到巩固,同时受到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形成了俄国古典主义,一直持续了一个世纪。
在古典主义文学思潮下,所倡导的思想是商业资本主义和理性主义。古典主义的创作是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为典范,因此,俄国古典主义崇尚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艺术创作风格,排挤斥逐情感、想象及个性特点,其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现象,包含了现实主义因素。欧洲古典主义传入俄国时,俄国文学并没有对其排斥,而是将欧洲古典主义思想与自身持有的民族意识进行融合,因此,俄国古典主义既有欧洲古典主义的特征,又有着属于自身的文学特点。
俄国古典主义继承了大部分欧洲古典主义文学的大部分特点,特别是法国文学。比如严格遵守逻辑、体裁规范,提倡理性,突显人物性格的某一特征等等。
俄国古典主义文学一开始就饱含战斗性,体现了强烈的社会激情及公民精神。俄国古典主义的第一批代表人物安季奥赫·德米特里耶维奇·康捷米尔,其并没有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给予关注,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严酷的现实本身,在他的笔下,充满了肆无忌惮的愚昧势力对安分守己的进步人士的扼压。同时他还申饬俄国文学要勇于揭露社会的弊端。
俄国古典主义文源于现实生活,揭示当时的社会状态。俄国古典主义有着很大的进步精神,其同情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抨击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其将人的尊严和价值放在了阶层之上。此外,俄国古典主义文学与其之前的民间口头创作有着很大的关联,取材也多为本国历史,与法国古典主义主要取材于古希腊罗马大不相同。
古典主义兴趣和发展于法国,因此,通常认定法国古典主义是标准模式,俄国古典主义也采取了这种模式。其严格按照体裁把全部作品进行归类,同时任何一种体裁都具备自身恒定的标准。从古典主义的作品内容上来看,抽象和概括性的思想是最有价值的,而具体的和详尽性的则是没有价值的。古典主义的体裁主要有三个层面,同时也被分为三个等级,包括国家纪事题材的高级体裁、思想与追求冲突题材的中级体裁以及滑稽式的生活事件的低级体裁。高级体裁是针对特定的哲学问题或者是国家大事来表达高尚情怀的颂诗和史诗;中级体裁涉及的范围相对多一些,有悲剧、有情感与义务的斗争和“高雅”抒情诗等多种形式,比如田园诗、牧歌等等。个人情感的表现形式是暴君的横行霸道,义务的表现形式是爱国者的明德惟馨,因此,古典主义的悲剧大部分都涵盖了爱国主义,向往自由甚至是革命倾向;低级体裁主要是反映社会公民日常生活的长篇小说、寓言等等。
俄国古典主义的第一批代表人物是康捷米尔、罗蒙诺索夫、特列季亚科夫斯基。他们效仿古希腊罗马文化题材、思想、语言结构等等,与本民族的文学创作融合,对诗学和体裁进行改革。他们构建了文学体裁体系,探讨了公民道德理想和英雄主义的思想观念,繁荣了诗学文化,善于展示人的精神世界。俄国古典主义呈现了两种创作倾向,一种是揭露性,一种是颂扬性。
三.结语。
俄国古典主义文学是欧洲古典主义文学的一部分,其形成于18世纪初期,并且占据了俄国文学半个世纪的主导地位,俄国古典主义尽管效劳于王权,但却不同于法国古典主义的虚张声势,更多的反映了民族意识和坚韧的民族精神。俄国古典主义文学很大程度地促进了俄国文学的改革,赋予了俄国文学蓬勃发展的力量,是俄国文学向欧洲文学靠拢的里程碑,也为俄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俄国成为国际上的文学大国。
黑格尔美学对西方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影响论文
今年我国对高等美术学校的限制越来越弱,逐步的开放了高等美术学校中美术专业的招收学生的数量,,同时,我国现阶段学生通过美术类的高考进入大学的比例很高,因为这些高等美术学校对于学生的文化课的程度要求非常的低。在这种境况下我国的高考制度对于高等美术教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一、美术高考制度的现状介绍。
1)我国美术高考的题目和形式比较固定和简单。我国的美术高考都是大部分的省份集体的出卷联合考试,但是通过对多年的美术高考题目的和形式的总结可以发现这些都是年年相似本质上没有特别大的变化,这些内容都是在素描、速写和色彩的这三个方面中选择,同时美术的高考形式往往是很简易,学生在不需要有深厚的美术功底就能够通过突击和记忆达到一个高分,这种美术的现象的产生严重的阻碍了高等美术学校的美术专业的优良和进步方向的发展。
2)当前的美术高等学校对于学生的文化课的要求是非常的低的。现阶段我国的美术高等学校的高考录取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对于美术学生的文化课的要求降低并且要求远远低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水准。这种境况就造成了大部分的学生会认为在文化课不优秀的情况下选择美术类考试的这种捷径考上高等学校,更加造成了高等美术学校的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课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
二、不健全的美术高考对高等美术教育的影响。
我国的美术的发展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的同时前辈们的优秀的创作时刻的对我们现在的美术造成这非常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我国当前的美术高考制度中存在的非常多的不和谐的因素以及不完善的制度造成了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的美术的发展的缓慢以及受限。
1)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比较固定。高中的美术教学往往就是为了图上高等学校而进行美术的学习,这种情况下造成学生在学美术的过程中往往就是没有美术的创新的意识,只会照猫画虎的进行美术的学习,造成了高等美术学校的学生的审美和创新的'意识以及较高的艺术方面的修养不完善。
2)不健全的美术高考制度造成了部分高等美术学校的生的文化课的成绩较低的现象。由于现行的美术高考制度存在的缺点和弊端造成高等学校的美术专业的学生的文化素质偏低,就是因为现在的美术高考制度对于学生的文化课程的要求非常的低没有做到严格的要求。
三、改变这种影响提出的几点策略。
1)改变这种美术高考制度就需要进行教学思想方面的改变,做到把握真正的美术以及教学中的思想和方式有机融合。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学生的思想的压制以及对教师各方面的压制造成了个方面养成了懒惰的思想,同时高中的那种拿来主义式的学习已经在大学不能够适用,要全面的深刻的改变校方以及学生的思想观念,从源头建立起学生的对艺术的求真理念、对美术的创新和创造的思想观念,并且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科学的美术思想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渗透到学生学习的点点滴滴中去。以此来达到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全面的理解的目标。
2)在高中的美术教育当中要随时的进行美术教学方式的转变。在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做到普及让学生及时的进行美术优秀的作品的欣赏环节,对美术的观赏能够促进学生对美的感受同时提升学生如何进行美术的欣赏和激发自身对美术的兴趣,从而逐步的改变学生为了上高等学校才走美术教育的局面,让学生从心里产生对美术学习的动力。
3)及时的要求学生对美术进行创作并进行一定形式的奖励和鼓励措施,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美术的形式进行描绘出来。在美术的教育过程中做到鼓励和奖励措施与进行美术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没有学习的压力,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美术的创作以及做到让学生能够具有表现自己表达艺术和美的热情和信心。
4)进一步的进行高中高考制度的制度上的改革,从而完善我国的美术教育。我国的现行高等美术教育上出现的问题一部分原因是以为我国的美术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在美术方面的改革需要及时的进行下去和深刻的进行下去逐步的完善我国的美术教育。
四、结语。
因为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进行美术教育的深刻的改变,时刻的发现美术教育中的问题同时时刻的把问题进行解决,逐步完善当今现行的美术高考制度以及提升高等美术教育的综合能力,促进美术专业的学生的全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永峰。现行美术高考制度对高等美术教育的影响。成功(教育版)[j]。。10。
[2]杨琼。浅谈现行美术高考制度对高等美术教育的影响。华章[j]。。23。
[3]方勇。关于美术高考及美术教育的思考。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0。
绘画心得体会论文
绘画创作是一种表达自我的艺术形式,通过画笔和色彩将内心感受转化为可见的艺术作品。我从小就对绘画充满了热爱,并在学习和实践中收获了许多心得体会。绘画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情感与灵魂的交流方式。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绘画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灵感。
首先,绘画是一种自我认知和审视的过程。通过绘画,我得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绪。当我坐下来专注于画布上的画面时,我的思绪也开始变得安静而敏感。我能够感受到各种情绪的起伏,这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绘画可以成为一个内心的反射镜,帮助我深入反思和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
其次,绘画是一种表达与沟通的方式。绘画使我能够将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通过色彩和画笔传递给他人。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与观众的交流,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引发观者的共鸣和思考。绘画是一种纯粹而直接的艺术语言,它能够以无声的方式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意义。我发现,即使是与陌生人,也可以通过绘画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
第三,绘画是一种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在画布上的每一笔每一划都是一次实验和冒险。我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发现了许多新的技巧和风格。绘画的世界是无限的,它给予了我创造的自由和想象的空间。当我在创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会积极思考和寻找解决办法。这种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不仅仅局限于绘画本身,它也激发了我在生活中不断挑战自我的勇气和创新精神。
第四,绘画是一种乐趣和放松的途径。在我绘画的过程中,我可以完全投身于创作中,忘却时间和一切烦恼。绘画让我享受到了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那是一种只有艺术才能带来的独特的平静与快乐。绘画过程中的每一笔都是一种享受,每一个完成的作品都是对自己的一次肯定。通过绘画,我学会了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并将这份美好转化为自己作品中的灵感和动力。
最后,绘画是一种持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相信绘画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进步。每一次的失败和挫折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教训,我通过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技巧和风格。绘画让我保持了一种持续进取和自我超越的心态,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够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绘画给了我很多,包括认识自我、表达情感、探索创造、乐趣放松和不断学习成长。作为一名绘画爱好者,我将继续热爱和坚持绘画,相信它会给予我更多的启示和意义。希望通过我的绘画心得体会,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去感受绘画的魅力并发掘自己内心的艺术天赋。无论是绘画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艺术家,我们都可以在绘画中找到那份独特的情感和美好。
做广宇的绘画者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做广宇的绘画者议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若以画卷作比,自我是花鸟鱼虫的画面,广宇则是画框。人无时无刻不能画就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但个体的异彩纷呈,却须要通过一种更为广博的视角画就。“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霓虹。”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找寻,完善自我。注重个体的发展,是为在尘世喧嚣中培育一个干净纯粹的灵魂,一个有眼界、有思想、有境界的独立的人,以尽可能地丰富人生的画卷。嵇康纵情山林,一生耿介;林逋梅妻鹤子,自在清高;曾国藩如履薄冰,不废一日,这些伟大的人格无不昭示着生命的强大与多姿,意义与价值。正因“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才有作画的色彩与底气,才有可能被激发触碰宇宙之大的好奇心。
然而个体的发展不应成为“独我”的泥淖,而应将自我融入大我,让生命的普世价值得到肯定。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历史的车轮带着无数志士仁人的过往碾过,后人得以静观他们有血有肉的生活,理解那些超越个体的情感,而不让他们沦落做了单纯的'“文字记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风烛残年的陆放翁身上,我们窥见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豪壮;“十年饮冰,热血难凉”,在救亡图存的梁启超身上,我们遇到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决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闲雅淡泊的张载身上,我们看见的是一颗忧黎元、热内肠的丹心与攥紧文脉的手。个体发展的最终目标不是一骑绝尘,而是人格自足,传承不断完善的道德与精神内涵,形成民族的文化基因。唯有从世间的框架上看,才能明白个体的定位与更为广博的价值,才能实现上述目标。
当今社会,高度发展之时正需要我们青年拥有“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悲悯与担当。信息的快速传递使我们能更迅捷地获悉世界各个角落的心酸苦楚,自由平等氛围之下个体的力量虽然微弱却能发光,我们不再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量,很快就会收到现实给出的评价。我们应当做的,是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完善人格,重视道德,提高精神境界。时刻怀揣着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必要时挺身而出,当仁不让;积极的为社会做出贡献,在所不辞。
愿你我皆是这广宇的作画者,既书写自己,亦添彩人间。
绘画心得体会论文
绘画是一门以色彩为媒介,通过艺术家的手笔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在我多年的绘画学习和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绘画给我带来的种种启示与感悟。以下将从绘画与自我表达、绘画与观察力、绘画与审美能力、绘画与耐心和绘画与勇气五个方面,分享我对绘画的心得与体会。
绘画是我与自我表达的桥梁。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绘画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绘画可以通过图像、色彩和构图等方式,将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和思绪转化为具象的形式。每当我在画布上挥洒着色彩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中,可以毫无拘束地展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这种自我表达的过程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更加深了我对自我的认知。
绘画培养了我的观察力。在绘画的过程中,细致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我常常通过观察对象的形态、色彩和细节等来进行构图和描绘,这训练了我的观察力。绘画要求我们对事物的细微变化有敏锐的感知,从而能够准确、细致地表达出来。久而久之,我的观察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在绘画中受益,也在生活中变得更为细心而敏感。
绘画增强了我的审美能力。通过绘画,我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和创作风格,拓宽了我的审美视野。我学会了欣赏不同类型的绘画作品,从中汲取灵感并吸收优秀的创作技巧。同时,绘画也培养了我对色彩、构图和形式美感的敏感性,使我能够更准确地对视觉感受进行评判和表达。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让我更加欣赏艺术,也深刻影响了我的生活方式和品味。
绘画教会了我耐心。绘画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毅力的艺术创作过程。画布上的每一笔,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用心描绘和雕琢。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沉下心来,专注于每一笔每一刻的绘制。绘画要求每个环节都予以精细的关注,这不仅锻炼了我的专注力,也培养了我的耐心与毅力。我逐渐明白,只有保持良好的耐心和积极的态度,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绘画教给了我勇气。创作是一个勇敢面对自我的过程。在绘画中,我常常面临对自己艺术水平的怀疑和对作品质量的担忧。然而,通过持之以恒地绘画,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培养了面对挑战的勇气。我学会了勇于尝试新的创作尝试,敢于面对失败与挫折。绘画给了我探索和突破自我的机会,让我在面对各种艰难困境时不再畏缩,而是勇往直前。
绘画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与自我和解的过程。通过绘画,我学会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培养了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锻炼了耐心与勇气。绘画让我拥有了一种独特的创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也让我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因此,我坚信,绘画将继续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伴随我终生的成长与进步。
浅谈俄国文学中的古典主义论文
1820年3月的一天,在皇宫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正在大发雷霆:“应该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他弄得俄罗斯到处都是煽动性的诗,所有的青年都在背诵它们。”“这个人太放肆了,竟敢写诗咒骂皇帝,应该送他去服苦役。”一个贵族随声附和。
“陛下,他还算是个孩子呢,还不懂事,只要稍稍惩罚他一下就行了。先让他吃点苦头,将来他手中的笔也许对陛下有用呢。”宫廷诗人杰尔查为之求情。
“那好,就把他流放到南方去,没有我的允许,不准他回彼得堡。”
这个引起沙皇震怒的人到底是谁呢?他就是普希金!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奠定了俄国文学的基础,他在多种文学领域——抒情诗、叙事诗、诗剧、小说、散文、童话等都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为后代的作家提供了典范。所以,他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俄罗斯诗歌的太陽”。
普希金出身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教养。18,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中学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18,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皇村中学学习时,受到当时爱国思潮和进步思想的影响,结交了一些未来的十二月党人(俄国的贵族革命家)为朋友,毕业后到彼得堡进外交部任职。在此期间写出了《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政治抒情诗,歌颂自由、进步,反对封建农奴制,抨击暴君专制,表现了开明贵族的理想。普希金的诗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爱,人们秘密地传抄着,对当时的革命者曾产生过巨大影响。他因此触怒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于1820年被流放到了高加索。
普希金在南俄流放期间,创作了许多抒情诗和浪漫主义的叙事诗,如“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切莎拉伊的泪泉”等。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诗作中前辈诗人的影响逐渐消失,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时的普希金已被公认为当时第一流的俄罗斯诗人和19世纪20年代俄罗斯浪漫主义的、热爱自由的一代人的领袖人物。
被流放到高加索不久,沙皇又以他的无神论思想为借口,把他幽禁在他母亲的领地米哈伊夫斯克村。这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完成了长诗《茨冈》和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后者描写沙皇鲍里斯戈都诺夫和冒名为皇太子的修道士格利戈里之间争夺皇位的斗争。最后格利戈里取得了胜利,贵族攫取了人民的胜利果实,人民只有以沉默反抗。高尔基认为“鲍里斯戈都诺夫是俄罗斯最好的历史剧,是普希金创作中现实主义的胜利”。
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沙皇为了拉拢普希金,把他赎回莫斯科,企图使他成为宫廷诗人。终因普希金的进步思想和创作活动与统治阶级利益格格不入,引起了沙皇宫廷贵族集团的仇视。1837年,在沙皇及其党羽策划的决斗中,普希金受重伤而死。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这个世界容不得我活下去。”
回到莫斯科以后的这段时期,普希金的创作达到了高峰,其间几乎每部作品都在俄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1830年,普希金完成了自1823年就开始创作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这是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第一部典范作品,也是普希金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第一部作品。主人公奥涅金代表了与作者同时代的贵族进步知识分子:厌恶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的空虚无聊,不愿同流合污,却又摆脱不了偏见,找不到新的生活,只能周旋于各种复杂的`情感之中;想有所作为,却又远离人民,生活和事业最终一事无成。在这部作品中,普希金全景式地展示了当时的俄国社会,刻画了各阶层人物的心理;奥涅金的典型形象反映了十二月党人起义以前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小说被别林斯基称作是“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于人民性的作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诗人38年的短暂一生给俄国文学,也给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丰厚的、无可替代的遗产。除800多首抒情诗以及长篇叙事诗外,普希金还有小说、戏剧及其他各种文学论著。普希金热爱生活,诗中洋溢着朝气,充满乐观。他的诗还生动地描写了俄罗斯的大自然。在他看来,“自然是一幅生动的画,充满了难言的、然而是沉默的美”。这种美,在“冬之路”等多篇短诗及长诗“叶甫根尼·奥涅金”中都有大量的展现。诗人对自然的描绘手法,也从早期的浪漫主义转为后期的现实主义。屠格涅夫称普希金“创立了我们的诗歌语言和我们的文学语言”;高尔基称他为“世界上极伟大的艺术家”,是“一切开端的开端”;别林斯基则认为他是“俄罗斯第一位诗人和艺术家”。
普希金天才的杰作,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鲍里斯戈都诺夫》、《黑桃皇后》、《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等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普希金的诗还被改编成芭蕾舞,人们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领略到诗作的无尽魅力。
古典主义绘画的那些事
新古典主义,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流行于以法国为中心的西欧诸国。它的主要特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古典美术的传统,多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的历史故事……关于古典主义绘画的那些事下面小编整理了更详尽的资料供大家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画派,古典主义绘画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画派之一。它利用古代的艺术精神,以古希腊的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绘画为典范,塑造一种类型化的艺术形象,表达某种哲理和现实,宣传一种理想化的崇高境界,被人们称为新古典主义绘画。
新古典主义,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流行于以法国为中心的西欧诸国。它的主要特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古典美术的传统,多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的历史故事,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造型和对称、和谐的构图,追求单纯、庄重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微妙的明暗色调。
古典主义有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他们是:
以普桑为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
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和斗争精神的新古典主义。
以安格尔、布格罗为代表的追求形式完美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
普桑是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鉴赏普桑的`绘画,可以发现画家长期所探索的东西,大致可归纳以下几条:1、他强调绘画与雕刻都是理智的产物,因此艺术家必须是一位学者,而不是工匠。2、他认为造型艺术应和文学一样,目的在于提高人的崇高理想。3、古希腊提倡的美,是秩序、和谐、比例与规范化。
海神波塞冬是宙斯兄弟,油画《海神的凯旋》画的是海神从宙斯那里分得了海域,并把古代地方性海神涅柔斯等排挤到次要地位,得胜而归的情景。海神右手执三叉戟,左手驾着金鬃铜蹄马车,在画的左边飞驰着,画面的中央是其妻子安菲特里忒和众女神们,她们驾驶着由海豚牵引的贝形船。所有人物比较对称,构图热烈而又均衡。
达维特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既是古典主义领域中的开山人物,也是19世纪现实主义领域中的先锋,尤其在肖像画上。他在法国画坛上是最有艺术影响的人物,下一代著名画家中有一大半出自他的画室。代表作有:《荷拉斯兄弟的宣誓》,《马拉之死》等。
安格尔作为法国新古典主义代表达维特的学生,他恪守古典主义传统,却在不少作品上以喜欢染指浪漫主义的手法;他不问政治,一生只在肖像画上作贡献,可他始终自认是法国著名的“历史画家”。鉴赏安格尔的不同时期的作品,有助于我们剖析这位艺术家的历史地位与艺术价值。
安格尔在人物肖像上也实现了他对古典主义美的追求,高贵、雅致,甚至一种不凡的气质透溢其间,《贝尔坦肖像》最能体现这种美学品格。贝尔坦是一位精力充沛的法国报界人士。
总结:古典主义画派以古典主义原则为准绳,在艺术思想和风格上,分化出不同的派系。尽管每个时期不同画家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倾向性,但在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文艺复兴大师身上吸取的传统精髓,却一直是古典主义绘画中永恒、崇高和典范的精神脊梁。特别是在艺术美感上追求完美,表现肃穆,崇尚典雅,创造和谐等方面,更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成为整个西方绘画中令人瞩目的艺术流派。但是古典主义过于僵化的教条和呆板的形象模式,也是被后来浪漫主义所冲击的桎梏。
绘画心得体会论文
绘画是一种富有创造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通过色彩、线条和形状等因素,传达艺术家的想法和感受。作为一位热爱绘画的人,我深深意识到绘画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和思想的表达。在我的绘画实践中,我体会到了绘画的乐趣、挑战以及对自我成长的推动力。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绘画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起源与激情。
每个人对绘画的迷恋都是有原因的,我的热爱源于我小时候的一次亲身经历。那是在大自然中,我第一次发现了颜色和形状的奇妙。当时,我觉得自己就像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绘画中,每一幅画都是无穷的探索和发现。自那以后,我对绘画的兴趣与日俱增。绘画有一种超越文字的魔力,能够用视觉的方式传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这种直接的、直观的表达方式让我深深着迷。
第二段:技术与实践。
绘画是一门技巧和技术的结合。对于我来说,从掌握最基本的色彩和线条开始,到不断尝试各种不同的材料和风格,技术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实践和学习的过程。我不仅参加绘画课程,还向经验丰富、技练精湛的艺术家请教。他们的指导对我绘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不断的练习,我的技术逐渐提高,我能更好地运用线条和色彩去表达我的意图。
第三段:表现与创新。
绘画是我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通过绘画,我能够把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呈现出来。绘画给了我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无论是抽象的表现形式还是具象的形象描述,都能够找到适合我的方式。在表现方面,我尝试着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画作中,通过线和色彩的运用来表达我对生活、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此外,我也不断地尝试一些新的技巧和风格,以实现自己的创新。
第四段:挑战与坚持。
尽管绘画是一种富有乐趣的活动,但它也会带来一定的挑战。在实践中,我会遇到一些技术上的困难,遇到创作上的瓶颈。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让我灰心丧气,相反,它们成为我前进的动力。我学会了坚持,相信艺术的力量,相信自己的潜力。我不断地面对挑战,不断地寻找突破,这让我在绘画过程中找到了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
第五段:成长与反思。
绘画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个成长与演变的过程。通过不断地练习、实践和探索,我发现自己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在不断进步。同时,在我的绘画实践中,我也思考和反思着我自己的创作动机和目标。绘画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通过绘画,我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也培养了对艺术的敏感和洞察力。
综上所述,绘画是一种充满乐趣和挑战的艺术形式。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我体会到了绘画给予我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绘画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通过绘画,我能够传达我的情感和思想,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绘画的过程也让我面对挑战和困难,但我学会了坚持和超越自己。绘画让我成长,让我发现自己的无限潜力。
西方绘画心得体会论文
西方绘画源远流长,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彩陶绘画。随着历史的发展,欧洲的绘画艺术经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浪漫主义等多个时期的变革与发展。每个时期的绘画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和艺术观念。西方绘画一直受到世界范围内的高度赞誉和追捧,成为世界绘画史上的一颗明珠。
西方绘画在艺术特点和技巧上有着独特之处。首先,透视法是西方绘画中的重要技巧,通过控制线条和色彩的透视关系,使画面展现出更生动的立体感。其次,色彩运用精妙,西方绘画强调色彩的对比和光影的变化,通过色彩的运用,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围。此外,西方绘画还注重细节的描绘,并在人物形象、背景细节和静物构图等方面力求真实和细腻。这些艺术特点和技巧使得西方绘画成为世界绘画艺术的瑰宝。
西方绘画的艺术题材丰富多样,包括肖像画、风景画、历史画、宗教画等等。其中,肖像画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特点,通过画家的技巧和刻画表情、姿态等方面的突出,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风景画则着重于描绘自然的壮美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运用色彩和光影的变化,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在风格上,西方绘画包括写实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等多种风格,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各有其受众和价值。
欣赏西方绘画,让我深深感受到其卓越的艺术魅力。首先,西方绘画给我展示了不同的时代和文化的艺术风貌,它们在题材和风格上的多样性令人叹为观止。其次,西方绘画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展现出画家的造诣和独到的艺术眼光,在我欣赏中充满了对艺术创作的赞叹和敬佩。最后,欣赏西方绘画也使我感受到艺术对人情感的触动和启发,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引起了我对自身内在世界的深入思考。
西方绘画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反思。首先,艺术是跨越时空的语言,它可以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其次,通过欣赏西方绘画,我深刻认识到艺术创作需要对人性和情感的敏感和理解,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世界和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最后,欣赏西方绘画也让我发现自己对美的追求和个人审美的特点,这让我更加重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独特的艺术品味。
总结: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代表着一种文化和时代的精神,更是对生活、情感和人性的体现。欣赏西方绘画不仅可以拓宽眼界和enrich自己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引发对艺术和生活的深入思考。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一绘画艺术宝库,从中汲取艺术的智慧和灵感,使之成为我们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的一部分。
西方绘画心得体会论文
导言:
西方绘画作为世界美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我曾有幸在大学期间学习了西方绘画史,并亲自尝试了西方绘画的创作。通过这段学习和实践的经历,我深刻体会到西方绘画的特点和艺术价值,对此我愿意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西方绘画的形式和技法。
西方绘画的形式和技法极为丰富多样,从传统的油画到当代的水彩、素描等各种绘画媒介都有所涉及。对我而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油画的细腻表现力和立体感。油画能够通过层层上色和明暗对比,创造出更加绚丽的效果。我在创作过程中掌握了浓淡的运用、线条的运动感表现以及色彩的配合等技法,使我的作品更加生动有力。此外,西方绘画还注重透视和构图,能够巧妙地运用透视原理和构图技巧,使画面更加有深度和层次感。
第二段:西方绘画的题材和主题。
西方绘画的题材和主题丰富多样,涵盖了宗教、历史、风景、肖像等各个领域。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产生出截然不同的绘画风格和题材特点。在学习西方绘画史上,我深入研究了一些著名画家和经典作品。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展现了一种神秘和深邃的面孔,使人无限遐想;而毕加索的作品则以他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了社会现实和情感世界。从这些作品中,我领悟到西方绘画情感表达的力量和多样性,也激发了我在创作中对不同题材和主题的探索。
西方绘画的审美观念深深熏陶了我对艺术的理解。其中之一是西方绘画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再现。通过对光影、色彩和线条的细致描绘,西方画家能够还原自然界的细节和美感。同时,西方绘画也注重艺术家主观感情的表达。西方绘画家们在创作中注重个人对题材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使作品更加个性化和富于情感共鸣。这种审美观念的影响,使我在创作中注重观察现实,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学习西方绘画史和实践西方绘画创作给予了我许多启发。首先,西方绘画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运用颜色和光影效果,使我的作品更加生动。其次,西方绘画的透视和构图技巧让我更加关注画面的整体效果和平衡感。此外,通过学习西方绘画的各个时期和流派,我了解了不同艺术家和风格的特点和发展脉络,提供了对各个时代的艺术发展的宏观理解。所有这些启发都让我在绘画创作中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第五段:未来对西方绘画的思考。
西方绘画作为世界文化的瑰宝,无论是在艺术史上还是在绘画创作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对西方绘画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深入,我对西方绘画的兴趣和热爱也日益加深。未来,我希望能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西方绘画,继续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和艺术修养,为艺术创作做出更多有意义的贡献。
结束语:
通过学习西方绘画史并亲身实践,我对西方绘画的形式、技法、题材和主题,以及审美观念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西方绘画的多样性和艺术表现力给予了我许多启发和思考。相信在未来的创作中,我将继续秉持对西方绘画的热爱和追求,为艺术事业贡献力量。
年论文范文:电脑绘画
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作为当今社会现代化技术的高新科技产品——电脑,以其独特的绘画方式,让幼儿以电脑为媒介,通过运用鼠标或键盘,利用相应的绘画软件来完成构图和涂色,形成幼儿心目中美好的视觉形象。其操作又十分简便,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鼠标及功能键的操作,熟悉软件中各种绘画工具,就可以用现成的颜色,线条和图形进行创作。和传统绘画相比,电脑绘画体现了较明显的优势,有效弥补了传统绘画中的不足,归类为以下两方面:
幼儿期的孩子,手部肌肉,腕骨发育还不完善,在握笔画画时,常常出现一些特有的现象:线条凌乱、随心所欲,画面不流畅,涂色不均匀。而电脑绘画却能在点点、按按中,用简单的动作,操作绘画软件中工具栏中的工具,将各种美术元素自由组合,凭自己的想象,加以发挥,一幅幼儿眼中的美丽作品就轻松完成了。因此,电脑绘画既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要,也锻炼了幼儿的想象力,利用独特的表现方式描绘出童趣,情趣,乐趣的画卷。
电脑能够储存和呈现大量的材料,也就是有用不完的“绘画纸”。因此,幼儿在这些材料上能任意的添加和修改。在传统的绘画过程中,幼儿手中的笔常常不听使唤,不是颜色涂出了边框线,就是涂进了别的颜色块中,一会儿手发酸涂不动了,没耐性的孩子干脆横竖一起涂,原本心中美好的彩色蓝图一下成了泡影。如果构图出了错,那就更槽糕,不是重画就只能拼命的擦,要么硬着头皮继续涂抹,最后往往一发不可收拾,起了反作用。显然,孩子的自信会因此而受挫,绘画兴趣也会因此消怠,而电脑绘画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这些缺点。
每个人都有想象力,人在幼儿期蕴藏着无穷的想象力,关键在于是否进行过开发和挖掘。三四岁孩子的绘画作品,往往很“抽象”,因为他们从生理到心理,尚处于不成熟阶段。传统的绘画方式很难体现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一旦使用了电脑绘画,他们就会选用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过的实物素材,进行自由想象和创作。电脑软件中的各种工具与幼儿童趣盎然的想象创造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马上使电脑绘画一举成为发展幼儿创造潜能的有效平台。
美感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通过让孩子们欣赏各种不同的电脑绘画图,把对这些图的理解感受融合到电脑绘画中,启发引导他们用合适的画工具来表现。比如:选择“米罗”画让幼儿欣赏,这种画的特点十分明显,以米字和红黄蓝绿四种色块为基调进行组合想象,孩子们觉得“米罗画”很好玩,开启他们的兴趣,在欣赏后了解其特点,他们就会主动运用电脑工具将自己心目中的理解方式,以米罗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想象,使之成为一幅创作画,除欣赏国外的绘画作品,中国绘,山水画也是孩子欣赏,理解和创作的一部分画种内容。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是用笔用墨来表现事物,而对年幼的孩子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果要画一幅山水画则需要话上一段时间来学习,由于画笔工具中的“刷”“喷桶”产生的绘画效果类似于中国画的用笔用墨。孩子们只要掌握如何用“刷”“喷桶”就能很容易的绘画出一幅幅的“喷墨画”和“山水画”,这样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兴趣,丰富了他们对各种画的知识,也激发了幼儿的审美情趣。
诚然,电脑绘画与传统绘画相比有其卓越性,然而,在电脑绘画逐渐走红的今天,我们必须冷静的看待这一问题:电脑绘画的普及是否就意味着电脑绘画真的能代替传统的绘画形式吗?回答是否定的。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的双面性,电脑绘画也同样会出现以下的问题:
电脑绘画中提供的现成的颜色和线条,使幼儿在点击鼠标的过程中,轻松完成构型和涂色。在这样现成的作画环境中,幼儿失去了自己探索,获得图形的机会。传统绘画中的颜色需要幼儿自己去尝试搭配,幼儿所要的图形要自己一笔一划的勾勒。虽然加大了幼儿绘画的难度,但是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幼儿探索获得真知的契机。尤其,幼儿自己调配颜色的过程中,不同种颜色的混合,每种颜色的比例不同,均会产生出乎幼儿意料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首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都不成熟,手部肌肉,腕骨发展也不完善,在传统绘画的过程中,通过亲自动手来锻炼幼儿小肌肉群的发展。其次,幼儿在进行电脑绘画时需要很长时间的面对电脑屏幕,并且画画的过程需要孩子专注的盯着电脑屏幕,幼儿自觉性差,不能很好的调节的用眼时间,这样会导致视力的下降,防碍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
另外,传统绘画的工具需要纸和笔等多种工具,在幼儿完成一幅作品时,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将画小心的保存,不乱扔废纸,蜡笔放回原位自己保管好等生活常识;在作画时注意工具使用的安全和卫生;不用蜡笔乱涂等等。
幼儿在绘画表达的过程中,由于受其自身肌肉动做发展的影响,他们的绘画表达在技巧上表现得不如成人熟练与完美,表现出一种稚拙感,然而,也正是这种纯真的童心,童趣,才使得幼儿的作品充满了魅力。
基于上述认识,个人认为电脑绘画永远也取代不了传统绘画形式,他只能以一种新颖的形式存在于绘画中,使其成为绘画家族的一员。但无论是电脑绘画还是传统的绘画方式,除了技能上的传授,更应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绘画不单单是一种表现方式,在孩子的身上更多的是用来表达思想,交流体验的途径。因此,在这样目标的激励下,我们要善用绘画技术,给幼儿提供理想的绘画创作空间。
黑格尔美学对西方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影响论文
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培养,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我国高校逐渐增加了美术教学的深度,希望利用美术与我国民族文化的紧密关系增加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热爱,并对其进行传承。因此,当代高校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使其能够充分展现出我国的民族文化,并将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行表达,从而使高校的美术教学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教育意义和重要价值。
一、高校美术教学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我国民族美术体系的建立。
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文化的重要体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在美术中都有着不同的体现。因此,美术是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伴随着历史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美术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形式和内涵。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对美术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建立起基于民族文化的美术体系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是文明古国,而美术能够充分地将我国的民族发展史展现出来。建立我国的民族美术体系,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加以展现与传承。高校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视,能够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修养,还能够激发他们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2.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
美术本身就具有陶冶情操、培养审美素养的功能。现在一些大学的美术教学更注重艺术创作技巧的传授,忽视了美术对学生修养的重要性。因此,高等院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美术自身功能的体现。美术教学中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知识,正因为如此,高校的美术教学一定要与我国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起来。美术能够将人们的思想、感受、内心形态展示出来,能够展现一个民族的整体性格,它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因此,将高校的'美术教学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能够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涵养和价值观展现给学生,从而健全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
二、高校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发扬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我国的传统美术作品包含了大量的真实情感,每一幅优秀的传统美术作品都经过历史的积淀,如今保留下来的我国传统美术作品都是精华。近年来,我国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在这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由于我国的传统美术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因此,高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以传统美术作品作为教学工具,可使学生在学习美术创作技巧的过程中学习民族文化精神,使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得以发扬。
2.激发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高校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资源,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教学资源的使用,能够有效充实高校的美术课堂。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保留下来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含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美术课堂上能够给学生带来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深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识,从而能够激发其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也正因为如此,我国高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引入美术课堂的做法具有很大意义。
3.有助于大学生实际艺术素质的培养。
现阶段,我国一些高校的美术教学中更倾向于西方的艺术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形式上注重艺术表现的手法和视觉美感的培养,而对我国民族美术技巧的教学较少,这种教学思想和方法导致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往往与我国实际生活不符。在高校美术教学课堂中增加民族文化,增加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作品创作手法教学,能够使大学生的创作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不仅可以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还有助于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西方素描绘画艺术论文
空间艺术在素描范畴内一是指画面的设计结构,二是指在一个二维平面对深度的幻想。空间感从文艺复兴到塞尚开始的现代主义都与它的表现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焦点透视的三维空间和平面二次元空间以其直观可感的形式,在西方素描中得到最为广泛的运用。西方素描在绘画空间上很是注重静物和景物分割空间形成的几何形构成,大多是结合焦点透视法,安排一个深度空间,组织有秩序的几何结构和画面,以数学计算式的精确,递减景物大小和在深度中进行画面构成。画面中无论近、中、远景的物象都用清晰的黑线勾勒出来,有相对清楚的边缘,空间的深度和前后关系靠一块块有厚度的平面重叠堆砌而成,然后再根据画面的空间结构的需要,主观的拉长、拉高、拉宽平面,空间通过平面的前后重叠而达到清晰的显现。而后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的空间观念,是追求素描空间在内心感受上的主观空间想象,并非客观现实的真实,由此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素描空间艺术表现,这是一种把对象拆散后拼接成空间中全新的物体景象的自由技法。这种技法可以在同一幅画里展示出不同视点看到物象的各个面,这就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用焦点透视法描绘空间的思路。同时,通过多点透视把物象分解重组成几何形小切面的方法,被后来的很多艺术流派广泛借用。现代主义的艺术创新,在素描绘画的空间形式上有很多层面都与文艺复兴时期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也是那时绘画空间的现代延伸。至于它们之间存在的画面空间感觉差异和制造出画面前后空间的深度和厚度感,那是由于时代的艺术语言的不同,但对素描绘画空间的认识和空间背后的艺术追求却很相似,都是在同一艺术系统里向着相似的方向探索,在这种形式上自由的运用超越了现实的空间,更加表达了艺术家们所要阐述的意境。
西方素描视觉审美的`雏形,是从乔托时期开始的,断断续续地朝着线性透视、空气透视及色彩透视方面的方向使用发展,到十九世纪后期法国的印象主义艺术,把传统的西方素描的视觉审美发展到顶点。画中追求客观的再现,提倡画家要到野外对景写生,尊重和强调光与色的客观变化规律。同时在这一时期,受日本浮世绘及中国书法等东方艺术对西方绘画的影响,孕育和产生了追求主观表现的现代艺术的萌芽,这种局面的形成原因应归之于东西文化的交融,西方素描的视觉审美观已开始逐渐缩短,并朝着融和的方向努力发展。就素描的艺术创作与对客观物象关系而论,西方素描受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在视觉审美上注重具有光影层次、透视、凹凸、色彩变换的高度写实形象,追求造型的准确、质感、光感、体感。虽然从印象画派以后,西方素描开始重视表现性,注重主观情感作用,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西方素描仍然属于一种再现自然的艺术创作观念,在视觉审美上更多的是一种科学的艺术,得益于自然科学,如物理光学、透视学、人体解剖学、色彩学等科学研究。特别是在“摹仿论”、“反映论”、“现实主义”的深刻影响下,这一规律更是得以共识。从绘画形式上看,西方素描的形式特征包括了空间和物象的简化、大量空白的运用、前后空间的渗透和物象内外空间的相互开放、平面性与深度空间的结合、素描秩序感的运用等等,其传达了一种静观审美的态度,这恰好反映了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相统一的观念,这种氛围暗示出静观的意境便是一种哲理性的审美意识与感悟。
在素描绘画中,艺术家们始终把西方素描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来看待,也正是这样,对西方素描发展历程的审视与思考,即可从康定斯基、塞尚到毕加索等艺术家那里开始寻求素描艺术语言的拓展和创新,从梵高充满表现主义激情的线条到波洛克的绘画杰出典范,便可看出,西方素描的概念和绘画之美已经在实践中为造型艺术带来了伟大的生命力,奠定了科学形体法则的基础。
黑格尔美学对西方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影响论文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国家对素质教育不断提倡,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一种和谐、健康、积极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美术鉴赏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美术鉴赏进入大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立、学会做人以及学会分辨善恶美丑的一项重要举措。那么美术鉴赏课究竟是如何对大学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术鉴赏的概况。
(一)现状。
进入新时代后,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温饱得到满足后开始增加了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在艺术感受和艺术需要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的多元性在教育上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也由专一化转向全面发展,大学生自身也愿意去学习和接受各种形式的文化,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素养。美术鉴赏属于比较广泛和普及、也是相对于比较好理解和接受的一种文化传递形式。美术作品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学生对美的鉴赏,作品传递的思想和表达的内涵,又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判断和吸收能力,因此美术鉴赏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喜爱[1]。
(二)特点。
虽然美术鉴赏课程在各大高校都有设立,但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一定就适合本校学生的文化需求。其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和科学它的设置具有不均衡的特点,如对课程的安排时间不合理、课时较少、种类较少。一般美术鉴赏都为几个学期的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具有内容单一的特点,适用于专业课和基础课程的学习,但对于美术鉴赏这类灵活性较高的课程,可以根据学生想掌握的方面进行统计,设立多种课程供学生进行多样的选择,满足学生对于美术鉴赏的需求[2]。2.美术鉴赏过于形式化在大多数的大学美术鉴赏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进行美术作品的观赏,只了解教材上相对应的作品,没有深入地去了解艺术品的创作背景和过程,要表达的情感也没有进行深入地了解。美术鉴赏的最终目的不是知道一个作品的内容和作者这么简单,而是要通过对作品的鉴赏,达到自身审美素养的提高。
二、在大学教育中美术鉴赏的功能。
(一)认知功能。
作为知识认知的一种方式之一,美术鉴赏不仅可以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也有利于对更多知识的不断积累。美术鉴赏的内容往往千变万化,从古至今美术鉴赏就一直被人们广为推崇,比如古时候的人们对诸如瓷器、画卷、折扇等常见的东西进行美术鉴赏,通过鉴赏可以对其质地、产地以及铸造工匠等相关信息进行得知。由此可以知道:通过美术鉴赏可以帮助人们对于事物进行进一步地认知,现代人通过对于古时候的作品进行鉴赏时,除了上面所说的信息的认知以外,还能够帮助人们对了解其所出产的年代、艺术价值以及市场价格,等等。美术鉴赏的认知功能可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由于现在科技发展非常迅猛,很多人都在紧随着时代的步伐,人们对于事物的鉴赏能力也逐步提高,然而更多的是对事物表面的认知,却将其本质忽略了。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美术鉴赏教育,在丰富了学生业余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对事物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及认知[3]。
(二)教育功能。
对于艺术的鉴赏,首先是提高了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认知程度。在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更有利于我们去对艺术作品在艺术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和探讨。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艺术品的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是何种心理状态,以及创作者想要表达的艺术思想。例如:对宋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在他创作这幅巨著时所生活的年代的背景以及他所处的社会阶层,由此也可以引申到画中的内容,通过画中的内容可以知道当时的社会现象以及经济的发展状况,为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宋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术鉴赏不仅能够起到对学生教育的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基础必须经过教育才能够实现。因此,通过美术鉴赏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思维想象力,能够更好地开拓思维,并在潜移默化的认知过程之中不断地进行思维创新。
(三)审美功能。
审美是人意识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在主观上对于世界的认知、感知与理解的过程。人的审美可以让人找到需要或者喜欢的东西,然而人的审美能力并非是天生所具有的,而是需要人们通过不断地接触事物,并在脑海中增强感知,再加以后天的教育从而培养起来的[4]。审美功能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同时,人的审美能力也是与道德相关联的一种感官能力。也就是说,人们具有审美的功能,就可以在对所认知和感知到的事物产生一种潜意识的审美思维,通过这种审美的思维,人们可以进行情感的把控以及表达。大学教育中,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不断地加强大学生对于审美方面的教育,不仅有利于陶冶个人秉性,促进学生形成更好的审美思维以及审美的理念,更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良好的人格魅力,也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发挥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民,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5]。
(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我国的传统教育对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不够,这主要是因为长期的封建传统政策和小农经济以及将近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运行使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了严重的压制。这种偏爱有知识和技能但因循守旧的社会结构使人们的思想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中,人们忽视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因此,在美术鉴赏课堂中,我们不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为教学重点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教学的最终目的[6]。丰子恺先生曾说:“想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用想象是有形的东西变形,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想象使无形的东西有形。”因此,在大学教育中美术鉴赏是一堂必不可少的课程。
(二)审美能力的教育。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这些都是人类审美能力的涉及范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灿烂的世界,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太多的.对比,如美与丑、对与错等。因此培养学生对美的审视能力,让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美的本质是大学教育责无旁贷的一件事情。在美术鉴赏课堂中,教师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讲解,拉近学生与美术家们的距离,使学生与美术作品产生一种审美关系,这样就会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并且能从教师的讲解中充分感受到美对身心的愉悦功能。
(三)广博知识的学习。
艺术家豪泽尔曾经说过:“有的人也许天生就是艺术家,可是如果想成为鉴赏家就必须要经过学习与教育”。美术鉴赏课是根据人的理解能力而开展的一门课程,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以及教师的适当引导是提高领悟力的一项重要因素。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也一样,它们都来源于社会,并且都依附于社会而存在,因而如果想要领会美术作品的真正含义就必须要对美术作品所产生的社会背景、人文情怀进行了解与掌握。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双边活动来发现美术作品的种种外部关系以及深刻内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广泛的美术知识,还要对这些知识进行不同的更新,确保自己所教授的是完整而准确的美术常识[7]。同样地,美术鉴赏课不仅仅是一门关于美术的课程,也是一门包罗万象的世界信息课。
(四)人格境界的提高。
审美的中心问题是情感境界问题,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主要来源于人类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意志甚至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例如:《长江万里图》中蕴含的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拉斐尔的《圣母像》中母爱的融入使欣赏者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作者对母爱的歌颂;还有世界著名雕塑《大卫》,这座作品表现出的坚定、顽强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后人。当下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以一种全面的姿态迎接未来,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健全的人格而努力。在美术鉴赏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讲解的不单单是一些关于美术的基本知识,更是教会学生学习做人、认清美丑的基本常识。正义是美的、是被后人所敬仰的,邪恶是丑的、是被后人所不耻的、坚定是美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动摇是丑的、是我们不应效仿的。所以,美术鉴赏课对于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8]。
四、结语。
美术鉴赏是以视觉思维为主的过程,通过对艺术品的一系列的感知、理解、想象来升华自己。通过这种作品鉴赏的模式,可以更加直观地来引起共鸣,加深视觉冲击效果,而且在直观事物面前,人们的想象力和代入感也会得到发挥,从而形成更好的体验和更深的理解。美术鉴赏课在学生全面发展、完善自我能力素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无论是家长还是各个教育机构,都应该提高对美术鉴赏的重视程度,一起进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3]耿振翔.浅析美术鉴赏对大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4,(30):165.
[4]欧阳启名.关于美术鉴赏课程改革的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3:8-10.
[5]边新灿.新一轮高考的改革对大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高等教育,,02:7-9.
[6]赵志红.民族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14-116.
[7]刘瑛,黄意涵.中国艺术品鉴藏与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改革初探——以长沙理工大学美术鉴赏教学为例[j].大众文艺,,(01):262.
[8]衣方丹,臧闯.美术鉴赏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30):21.
黑格尔美学对西方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影响论文
“宪政是指一种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它要求政府所有权利的行使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而宪政意识则是在宪政形成之前或行程中所萌生的一种关于宪政的启蒙思想。在宪政未完全确立之前,宪政意识己经存在并且始终影响着宪政的发展历程,而一个国家宪政意识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首先,物质决定意识,经济的发展对宪政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政治对意识形态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神权以及权利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宪政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力:。
再次,文化对思想有着重要影响,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深刻的影响着一国的宪政意识发展:。
最后,社会剧变往往是一些重大思想意识形成的导火线,因此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也对西方宪政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
二、西方宪政意识形成的几个因素。
(一)市场经济。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上,宪法、宪政不可能产生。在这种经济基础上,盛行的是等级特权观念、集权人治思想,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主要依靠严刑峻法。道德礼教、宗法关系、习惯传统、宗教戒律等”。因此我们不妨大胆假设,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才能滋生自由、平等理念和限制政治权利的精神,才会由此产生宪政意识乃至宪政。
市场经济是一种权力经济,一种契约经济,一种竞争经济,权利的确立和保障离不开法律,契约的本身具有法律效力,也需要法律加以确认和保障,而法律也是对市场主体自由平等竞争的保障。而这三个特性都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对市场经济进行保护和制约。因此,市场经济的产生催生了宪政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它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宪政意识的发展。而这也恰巧解释了为什么早在1066年英国就出现了最早的宪政意识,因为在那时的英国出现了交换通畅的市场经济。
(二)宗教。
“任何宗教都不会产生宪政意识,基督教也不例外。”那为什么说西方的宪政意识形成与宗教有关呢,那是因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西方的宪政意识就是在与基督教神权的斗争中转型的。10世纪后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市民社会的法权要求反对基督教神权统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15世纪以后,欧洲先后出现了多次反对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运动,正是在反对基督教神权的斗争电“基督教文化中所传承的宪政理念得以释放并与市民社会的法权要求相结合,形成了近代宪政理念”。
因此,在欧洲中世纪,正是这种与宗教不断斗争的市民社会的产生和市民精神的出现才是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民族国家和宪政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宗教,用它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式帮助了宪政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三)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往往能催生出不同于别处的意识形态。最直观的例子便是雅典曾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宪法。
宪法的最早形成得益于雅典民主制度的高度发展,而民主的高度发展则是得益于雅典的独特地理环境。雅典四面环海,地形以山地为主适合农耕的上地很少,迫使雅典的工商业高度发达,人们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思想境界非常开阔。其次,雅典地域狭小,也就是一个城市连同其周围不大的一片乡村,人口较少,小国寡民的雅典“乡居的公民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朝出暮归,人们相互间比较熟悉。而在广阔的国家中,这些条件是全不具备的,所以,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是相互依赖的。”我们不妨说是雅典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也正是雅典的民主政治酝酿了其先进的宪政意识。
(四)权利之间的制约关系。
“法治是宪政的要素,是宪政的基石。然而法治需要有深厚的民主底蕴。毕竟,宪法不是少数人的意志的反映,而是人民共同意志的反映。因为宪法集中反映全部人民而不仅仅是大部分人的共同意志,所以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国家权力必须受宪法的制约,国家机关的权利要有宪法依据,一切超越宪法而行使的权利都是从人民那里篡夺的权利。因此,宪政意识是否能健康正常发展,也取决于国家权力之间的制约是否达到平衡,是否能保证国家制度是建构在民主体制基础之上。
这从下列观点中可以得到支持“只要一个宪法代表着民主理论,只要它是一部有权威性的'宪法,它就必须保护人民参与政府的权利。只要一个宪法体现着宪政理论,只要它是一部有权威的宪法,它就必须限制政府权利,甚至人民自由选举出来的代表的权力,而且要以保护个人其他实质性权利的方式。”形在十七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兴起后,最先出现了三权分立思想,这也是法国宪政意识兴起与发展的表现。
(五)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西方的宪政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传统历史文化影响的。
中世纪的西方国家实行的是领主制度,而“领主和封臣之间的依附关系是通过一种类似于契约的方式建立的”。这就意味着领主不能对封臣享有任意的专断权利,领主不仅享有种种封建权利,同时还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从这种契约观念出发,自然就会导向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和观念,以及由此催生的对于法律规则的尊重态度。
由此看来,尽管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最大缺点在于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权威,从而导致行政的无效率、司法不统一以及地方上的分裂主义,但是却造就了一种对于权力进行限制的观念和制度。因此,从这不难看出,西方宪政意识的启蒙和发展都深受其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
(六)社会剧变。
社会剧变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生深刻变化。西方的众多改革也对西方的宪政意识产生了巨大作用。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强调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的意志、欲望和权利作为人自身观察、思考与评判万事万物的是非标准。个人为中心对政治现象的分析和对国家的认识形成了西方近代最初的宪政理念。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使统一西欧的基督教分裂,新旧两教的并立,使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权利瓦解,使得他们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从而为宪政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无论是文艺复兴还是宗教改革,它们都以它们的形式对民主启蒙思想,对宪政意识产生了无比重要的意义。
三、总结。
宪政的发展过程是艰难而曲折的,影响宪政意识的因素也是错综复杂的,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宪政意识才得以产生和发展,在不同的国家影响宪政意识的主导因素可能不同,但是一个国家宪政意识的出现必然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无论是哪一种因素都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对某个国家的宪政意识发展起决定作用。
四、英国宪政意识的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宪政意识抑或宪政制度不是几道法令或是几部法典就能建立起来的,它是一个体系,有内核也有外延,它是动态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就现阶段,关于中国宪政意识的发展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首先,发展经济,不断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西方国家的宪政历程不断映证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真理。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的国家必须足够强大昌盛。
其次,从我国国情出发,确立宪政制度建设的步骤和框架。
再次,认真实践我国的法治建设,让我们国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刘纲纪的绘画艺术论文
摘要:刘纲纪先生是当代著名美学家、美术理论家、书画家。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研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在自己对绘画实践的经验体验上。既有哲学、美学与思想文化史高度上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同时又有对画家具体作品的技巧、形式、风格的深刻体悟与分析。这使他的绘画理论具有卓异的创造性和科学的理论性,并成为他实践本体论艺术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纲纪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美术理论家、书画家。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将美术、美学、哲学三者相互交融,连为一体。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早在1959年,刘纲纪在《六法初步研究》的“后记”里说过:“对于我国十分丰富的传统绘画理论遗产整理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素养:理论的素养、历史的素养和实际进行绘画制作的素养。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做好这一工作,才能把我国传统绘画的理论科学地加以系统化,使其对当前的创作起到应有的作用。”[1]这是在一般理论意义对从事绘画理论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实际上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刘纲纪先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研究,扎实可靠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在自己对绘画实践的经验体验上,这使他的绘画理论具有卓异的创造性和科学的理论性,成为他实践本体论艺术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60年,他的《“六法”初步研究》一书,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来研究中国画的理论纲领———“六法”的专著。1963年,《龚贤》一书出版。1979年,《黄慎》一书出版(同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书画家丛书》)。总体来说,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从实践本体论出发的研究原则和方法,二是不囿旧说、自抒新见的绘画历史人物论;三是对古代文人画精审独到的阐释;四是对谢赫“六法”的精微解读。
一、以实践本体论为指导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作为中国实践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刘纲纪一直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之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观点创造性地建构了他的实践本体论,在这一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美和美感的本源和本质,此后又以此为理论指导,研究探索艺术的一般本质和规律以及各部门艺术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在谈及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方法时,刘纲纪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实践是美的根源,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感性的审美反映,是美的最为典型最集中的表现形式,而现实生活正是人类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实践的结果,所以实践是社会的本源,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切艺术形式的本体。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类的精神生产的性质由物质生产(这是实践的首要方面)的一定形式产生出来的一定的社会结构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所决定的。因此,要科学地说明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生产的实质,就必须从一定的历史时代的物质生产状况出发,分析由这种状况所决定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又分析由这两者决定的,同人们的审美意识不能分离的精神生活的方式,“这是我们认为在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方法上首先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2]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是科学的美学思想,以此为指导原则对艺术概念、范畴、规律的揭示和评价能符合历史的实际,把历史的分析与逻辑的分析结合起来,把考证训诂与理论分析结合起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社会学的宏阔背景下进行中西美学的比较研究,才能对包括绘画理论在内的中国古代美学做出新颖正确的研究。在《美术概论》中,刘纲纪先生把以上原则和方法具体分解为四点: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第二,批判地继承中外美术理论遗产,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改造,在广阔的理论背景中进行中西融会的比较研究;第三,实事求是的方法。从实际出发,知人论世,弄清各个画家的生平、作品、思想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是辩证的方法。把握艺术现象或理论观点的对立统一的两面,搞清值得肯定的进步的一面和它局限性的一面,准确评价判断其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3]在谈到“六法”的来源的问题时,他指出了其社会实践根源;在对龚贤、文征明、云林等画家论述时,注重时代变化和政治影响;研究“四王”和“吴门四派”的兴起时,侧重历史必然性和当时的社会原因,指出“四王”乃是康熙文化政策的产物,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角度做出了客观正确的揭示和辩证的符合史实的解释。同时,他也注意到概念、命题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衍化转变出的不同理论意蕴,如对“六法”的历时性研究,都深刻体现了理论分析与考据训诂相结合的研究原则,使其结论建立在真实可靠又辩证客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言之有据、论之有理、圆融自洽的理论风格和学术品位。
二、不囿旧说,独抒新见的人物论。
刘纲纪的画论,涉及了历史上众多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在《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中主要研究了顾恺之、宗炳、王微、谢赫、姚最、文征明、董其昌、龚贤、“四王”、黄慎等重要人物,其中对谢赫、文征明、龚贤和黄慎等用力最多,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对这些人物的研究中,刘纲纪依据实践本体论的美学观点和方法,在大量考据原始资料的前提下,在社会学的广阔视界里对他们的成就和局限进行了纵向的历史定位,同时对他们的理论观点同西方有关美学理论和相关画家进行了横向对比。龚贤是刘纲纪最为用心用力研究的人物之一。从1961年《龚贤》一书的出版到为《中国古代名家作品丛书》写《龚贤》,历时近半个世纪,对龚贤的字号、籍贯、生卒年、家世、生平、著作、主要绘画成就和绘画理论他都进行了精谨严肃的研究。以详实的考证为依据,澄清了相关错误记载,合理解决了研究者长期争讼不清的问题。考察了在清代画史上龚贤绘画艺术和理论不被重视,未能得出公正的、有见地的评价的原因。他指出,由于当时的画坛如娄东、虞山两派的.独霸地位,也因当时社会好尚的影响,人们大都追慕“清疏秀逸之趣”,而与带有悲壮之气的“沉郁雄厚”的龚贤画风不能相容,造成了当时的论家不能公正地品评龚贤。他将龚贤的特殊贡献放到更为广阔悠长的历史背景上,放在从宋元至明清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社会历史与艺术自身发展逻辑的统一中去考察,得出了突破旧说的富有真知灼见的结论。认为龚贤论画,重视天地造化,重视作画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在创作上,创造出了无笔法墨气之分的“浑沦”的技法,当同时代画家们则喜欢画残山剩水以寄托明朝亡国的哀思之时,他仍以积极入世的精神来眷恋赞美明朝的大好河山,在全景式重峦叠嶂的大幅山水中显扬气象万千的壮丽,视域超越了时代。其作品足以和西方17世纪如荷兰的写实主义风景画相媲美,可以成为打通研究中西绘画的一个重要渠道。
三、对“文人画”精审独到的阐释。
在中国画体研究中,历史上出现过三种划分模式,即郭若虚等人的“以体标体”,何良俊等人的“以家划体”和董其昌等人的“以宗划体”。但他们的这些分派都有牵强矛盾、繁纷凌乱之处,所以如何运用逻辑的方法进行梳理归纳,以科学体系勾勒出一个较为明确清晰的体派轮廓,一直是后世美术史论家们追求的一个学术目标。著名书画家、美术史论家王学仲先生根据中国画原有体系与划分原则,把中国画分为文人画体、作家画体和宫廷画体三体,是为人们广泛赞同的一种划分方法。[4]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刘纲纪等人认为,文人画应当是这样一个大致历程,即发生(魏晋)———发展(唐)———确立(宋)———成熟(元)———进一步演化发展(明清)。依据实践本体论的艺术反映论的观点,他指认了这些类型所产生的现实根源,即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在刘纲纪看来,中国绘画史差不多可以元代为界,划分为元以前和元以后两大时期,而宋元绘画异同于明清绘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人画的发展问题。中国绘画从宋到元的重大历史转变的发生,在于出现了以元四大家为代表的文人画,因此,元画与宋画的区别,最主要的是文人画的区别。对于文人画,刘纲纪提出了“广义文人画”的观点,这是一个颇具创造性的重要思想。关于“广义的文人画”刘纲纪认为:(1)从思想上来看,在中唐禅宗产生以前,思想上是儒、道、玄三者兼而有之,禅宗产生以后,是儒、道、玄、禅四者兼而有之的文人画,在不同时代和具体的人那里,这种思想所占的比例以及它们相结合的情况各不相同,这一类文人对道家的飘逸、玄学的超脱、禅宗的空灵依时代和画家本人的个性不同而各有所爱,但最终又不否定儒家与仁道相关的中正和平的要求。(2)从审美趣味追求上看,鄙弃与世俗对荣华艳慕相关的美,而追求一种天然、含蓄、悠远平和的美,在不否定现实人生的前提下,追求一种超越性与永恒性。(3)从艺术观的理解上看,他们高度重视艺术家个性情感的表现。(4)文人画的发生可上溯至魏晋南朝,但它作为一种重要艺术倾向而明显地表现出来,实始于宋代。[5]所以,“广义地说,凡属表现了上述审美要求与思想的绘画就可称之为文人画。”[6]这样,对文人画的理解就不只限于元代文人画而可以上溯至晋代的王恺之、南朝的宗炳、王微、唐代的王维,但文人画取得成熟的典型的形式,成为独立的、人数众多的流派,并对中国绘画产生重要而深刻影响的则是从元人文人画开始。广义的文人画,不限于元代,同时又以元代文人画为重要代表。这种界定承前启后,既符合对文人画最先标体划分的董其昌等人的理解,又符合于中国绘画发展的实际。在对文人画进行分类的同时,刘纲纪依据文人画发展的历史状况及其影响,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文人画”[7]这一观点,并认为是董其昌开创了“新文人画”,这是董的重大贡献所在。他认为董其昌一反对元画轻视贬抑的看法,把它提到了极高的位置,同时又不否定宋画,立足于元画又注意吸收宋画的成就,这就与沈周、文征明、陈洪绶等人立足于唐宋绘画去吸取元画成就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了明末绘画的一个新方向。
四、对“六法”的精审解读。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刘纲纪是从研究“六法”开始涉足绘画理论研究的。发表于1957年的《关于“六法”的初步分析》,是刘纲纪“在50年代的条件下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来解释中国绘画‘六法’论的产物”[8]对于中国美术理论界在建国之后运用新观点研究传统问题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六法”源出所作的社会学考察和在此基础对“六法”原初意义的体辨;以辩证的分类观点从艺术创作与欣赏的角度对“六法”作出新颖理解;以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对“六法”主要概念如“气韵”、“骨法”等作出精谨的解读等方面。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都是社会实践的结果,都应该在这实践中找到说明,“六法”也如此。过去国内外不少对“六法”的研究大体不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孤立地而非从实际的历史发展中考察,往往在字面意义上或陷入古人争论纷纭的歧异之中,或引申出玄妙难解的诠释。另一种是唯心主义或形式主义的阐释,常常把毫不相干的思想强加于谢赫。刘纲纪认为,对“六法”的研究和阐明,只有联系谢赫当时绘画发展的实际情况,才可能达到正确的了解。谢赫活动的南朝齐梁期间是中国文艺史上自觉提出和讨论文艺理论,和批评同起的时期。当时文艺多用来吟咏情性,与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感情有了更加密切的关系,并成为上层社会中唯务享乐的重要精神生活内容,文艺品评也自然成为他们饶感兴趣的问题。谢赫的《画品》在此种时代环境中应运而生。由于谢赫是当时最有影响的宫廷画家,在表现技巧上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高超能力,又有“随时变改,与时竞新”的创造意识,有条件有资格出来评论还没有人论说过的绘画问题。“六法”虽为谢赫提出,但其它文艺形式的品评对他有不小影响,特别是《文心雕龙》、《诗品》等文论思想,萧子显、萧纲一派的文学和美学思想倾向。但最为重要是魏晋以来的绘画实践和思想的发展为其所作的准备,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置阵布势”、宗炳的“以形写形”等言论观点都成为“六法”的思想资源。“谢赫的功绩在于他适应当时绘画批评的需要,把原来在顾恺之和宗炳那里还是零碎、散乱、模糊的思想,加以明确化、系统化、完善化,提升为创作和批评的准则。”[9]为了进一步印证,刘纲纪在1980年代出版的《中国美学史》中对谢赫的生平活动,《画品》的成书年代及书名,“六法”句读等作了深入的考察和辨析。他认为,从创作和批评的角度来进行内部结构的分类分析是正确估价“六法”理论价值和历史影响的关键所在,因此,“六法”应这样理解:应物象形,随类赋形和经营位置是中国绘画艺术表现技巧的三个基本方面;骨法用笔是绘画中的造型技巧;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的现实主义美学准则;传移模写是向传统学习的重要方式。它是一个既包含了创作与批评的一般理论的准则,又包含绘画艺术技巧的准则,从而构成了中国绘画理论科学系统的体系。为了正确理解和把握其真实含义,刘纲纪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对诸如“骨法”、“气韵”等重要概念进行了精细谨严的考析,在理清这些概念在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意义变化的前提上,对其作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的现代阐释。从谢赫的原初意义上讲,“骨法”是人的形体状貌,又与人的“性”即人的“操行清浊”有关,这原是一个性命哲学、面相学中的术语,在王充《论衡骨相》和刘邵品识人物的专书《人物志》里都论说过。顾恺之第一个在绘画批评中应用了这一术语,之后,谢赫才进一步提出来了“骨法用笔”,到唐代,张彦远把它称之为“骨气”,这是面相学中对“骨法”的另一种称谓,“气”就是人的“气色”。所以,刘纲纪认为,“古人所说的骨法,意味着我们现在所说的人体的形体比例、结构、质量感、体积感等等,即人体验生活造型构成的各个要素。”[10]但他同时指出,宋代山水画的发展使“骨法用笔”的含义有了重大变化,山水画家们按照创作实践中的要求去理解“六法”,拓展和丰富了“骨法”的含义,它不再只指人的形体的造型构成,而且也指山水中树木山石房屋,后来也指花鸟等形体的基本结构。这是把握“骨法”含义的一个必须注意的重要问题。总之,作为中国实践美学创始人之一,刘纲纪先生以实践本体为基点,创立了以“自由”为中心范畴的美学体系,并延伸至艺术学的研究与艺术创作中。统观刘纲纪对中国绘画史论、美术理论的研究,其重要特征在于既有哲学、美学与思想文化史高度上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同时又有对画家具体作品的技巧、形式、风格的深刻体悟与分析。在《美术概论》中他说:“从历史上看,美学或艺术理论有两种情况:一种可以叫做艺术家的美学,一种叫哲学家的美学。这两种各有优缺点。对我们来说,既要懂得艺术,热爱艺术,不是外行,又能做哲学思考,不要怕抽象思维的艰苦。换句话说,既要有艺术家的气质,又要有哲学家的气质,这两者统一起来,就会有所成就。”[11]毫无疑问,刘纲纪是兼长这两种气质的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人类学、文化学、政治经济学的视域中,在历史维度和逻辑维度的交叉点上,刘纲纪先生对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及相关作品作出了切合实际的历史还原与精彩的文本阐释。
参考文献:。
[1]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版,第296页。
[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版,第11页。
[3]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版,第755-763页。
[4]王学仲:《王学仲美术论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5]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年版,第540页。
[6]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页.
黑格尔美学对西方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影响论文
黑格尔对艺术美有着明确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相当于艺术的内容,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而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黑格尔认为,艺术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在希腊和中世纪晚期,人们更注重主观理念的演化,而相比之下,现代的艺术则更加偏重理智文化。
在黑格尔的年代,也就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法国大革命为整个欧洲带来了思想改变的风潮,人们开始质疑权威和传统,强调理性,并且开始朝个人主义方向发展。这个时期,人们对艺术的观念也产生了变化。艺术家们开始寻求一些新的题材来进行创作,其中历史和革命题材首次大量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此时,新古典主义画派崇尚理性的表达,追求复古的精神,重视艺术在人民中所起到的道德教育。他们所选用的题材都是比较严肃的历史题材,重视形式,倡导形式美的原则,摒弃鲜艳的用色,主张减弱画面的色彩。黑格尔美学中对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自由统一的要求正适用于新古典主义画派的绘画风格。
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画家雅克・路易・达维特(1748―1825)的《马拉之死》描绘了法国雅各宾派革命领袖之一马拉在浴室中被杀死时的情景。我们在欣赏这幅画的时候,能够明显地发现达维特的创作并非是情感冲动,而是一种对完善过的理念的表达。他并没有百分之百地还原马拉死时的画面,而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塑造出一个在生命最后一刻仍在工作的英雄,这毫无疑问地美化了革命派的形象,并且成功地体现了他所想要体现的理念―具有一种政治煽动性的效果。
同样的例子我们也可以从他早些时候的另一幅作品《贺拉斯兄弟的宣誓》中找到。这幅作品描绘了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家族的三兄弟代表罗马与伊特鲁利亚的古力茨亚人为避免大型厮杀,将以三对三决斗的方式决定罗马城和阿尔贝城的归属问题的故事。画面表现了在出征前,贺拉斯三兄弟的父亲鼓舞儿子们为了大义而勇敢奋斗、不怕牺牲的场景。由于罗马人与古力茨亚人有联姻关系,旁边的三位妻子正在为自己的丈夫和家人而哭泣,与表情坚定的三兄弟相对比,整幅画面体现了强烈的戏剧效果。这幅画表面上叙述了一个历史事件,实际上联系当时法国大革命的背景,正是在提倡一种为了革命和大义而不怕牺牲自我和家庭的大无畏精神,呼吁人们加入革命的队伍,这幅画的政治作用可见一斑。无论构图方面还是在严格遵循古老的法则,三兄弟的位置和画面上方的留白比例都是经过严密设计和计算的。达维特通过这幅作品,旗帜鲜明地体现了他当时的政治理念,这正是黑格尔美学中所强调的理念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随着1794年热月政变的结束,雅各宾派的覆灭使作为雅各宾派主要负责人之一的雅克・路易・达维特遭遇了牢狱之灾。这一巨大的人生变革使他思考起自己过去的行为和思想。出狱后的达维特看到社会的现状,丧失了对革命的信心,在这样的情绪中,他创作了《萨宾妇女》。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画家的心境和理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它表现了已经育有儿女的萨宾女子冲到战场上来阻止自己的父兄和丈夫战斗的场景,画面中心张开双臂的女子,仿佛在大声呼喊着停止战争,这正代表了达维特此刻的心情:渴望和平。这个时候,画家理念的改变使得画面的题材和表现发生了变化,即使理念发生了改变,在达维特的作品中,我们仍然能够找到画面和画家理念的统一。
进入19世纪,达维特受到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统治的`拿破仑的邀请,进入皇宫为王室作画。他从1805年开始创作《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这幅画是为了纪念拿破仑在182月2日于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当时拿破仑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并且亲自夺过王冠为自己加冕。达维特为了避免尴尬,特地将内容更改成拿破仑为皇后加冕,既突出了拿破仑作为皇帝的中心位置,同时也没有令教皇太过难堪。此时的达维特已经成为拿破仑的追随者,这幅画充分体现了拿破仑的地位和气势,也能从中看出达维特心境的转化。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带有他所倡导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浓重印记。他在强调主观的第一性的同时,也强调了内心思想的规律性和内容。他的理论中所重视的内容和形式,构成了新古典主义美术所具有的几项主要特征。受到启蒙运动理性思潮的影响,人们对传统观念认知的颠覆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随着达尔文进化论的进一步阐释,人权对神权地位的再次挑战被推向高峰。黑格尔的美学肯定了创作者本身对绘画的重要性,画面的题材和内容不再左右绘画者的创作,而是通过画家本身的自我意识和理念“再构”出来。新古典主义绘画中,我们通过达维特的作品可以深刻感受到画家本人的理念对于作品创作的重要性,画家先产生思想,然后经过系统思维转化成明确的理念,再通过选择合适的素材和绘画形式与理念形成完美统一。这种主观第一性的肯定使得题材和画家的主观能动性在革命的风潮中跃向了极高的位置,也对后来的浪漫主义和其他画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黑格尔美学过于强调主观理念的重要性,而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客观存在,在今天看来,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黑格尔的美学理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的。它系统地阐释了在艺术创作中理念和形式的关系,并且强调了在创作中画家作为创作者的重要性,以及对理念本身的内容也做出了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我们在达维特的作品中能够找到这种理念和形式的统一,并且通过作品也能得到与作者感同身受的情感认同。这些作品不仅仅刻画历史题材或者重大事件,而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理念的完美诠释,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